【解析】
豆瓣评分是十分制,但是没有评级分别对准0分和10分,豆瓣的最低评级是对准2分,就导致0分~2分之间出现了空白。
讨论这个问题需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。
一、数据层面,即精确与否。有人提到了层次分析法,认为10级体系更好,应该有评级分别对准0分和10分。但是豆瓣延续了这一习惯。这的确是把主观看法转化为客观标准的一种通用的做法。但这个做法更适合做中、小范围的,以决策为目的的研究,不太适合作为网站的一项功能提供给普通用户。
层次分析法的精髓是比较,受试者要给出针对客体的两两比较的结果,然后利用层次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。这在以研究为目的的项目中是很常见的,但是在实际面对大范围的普通用户时会遇到很多问题。
此外,也有很多学者针对分值进行研究,发现利用主成分分析法(PCA)/SVD分解,5分值体系可以有效还原9分值体系的内容,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可以还原原始数据的90%以上的信息,3分值体系可以还原70%左右。
二、人的心理因素。从人的心理层面来讨论,是个有趣的话题。关于评分这件事,很多研究表明,用户的选择往往并不一致,面对越复杂的分值系统越是如此。一方面,用户针对同一条目的前后评分不一致,分值体系越复杂,不一致的情况越严重;另一方面,在进行两两比较时,还会经常出现A > B, B > C, C > A的情况。人不是纯粹理性的个体,因此,虽然理论上越复杂的评分体系越能精确的还原用户的意图,但实际上复杂评分体系带来的副作用往往会更大。
三、产品交互。在产品交互层面,要考虑希望这个功能面对怎样的用户。如果是发烧级用户,可能单一的评分维度还不够,比如电影可能要给导演、演员、编剧、摄影、音乐、舞美、道具分别打分才好做评价;图书也经常可以看到原著很好,翻译很烂的评语。要是以此为原则设计评分体系,交互上会比较复杂,相信90%的用户会望而却步。
帖子还没人回复快来抢沙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