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很多同学发现自己的专业读着读着就没了,变成了绝版毕业生。
比如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同学,专业被撤销了。
甚至有的同学读着读着学校没了,比如民转公或者是直接就取消办学了。
根据教育部新颁发的一个关于学科专业的调整方案,到2025年,将优化调整高校20%左右学科的专业布点。
调整幅度这么高,意味着将迎来大量的专业新增与撤销。
比如,一边是数字经济、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管理与运用等新专业涌现,另一边则是不少“老牌热门专业”迎来最后一批学生。
有一部分学校撤销专业是为了优化专业设置,搞学科评估。
现在大学生是很多,但是可能再过10年之后,大学生的数量就会不断下降了。
学校要为了生存,或者为了有更多的补贴,要搞一些学科评估,哪怕再差的三本,他也必须要搞一些特色的专业。
但更多的学校是因为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好,干脆就撤销了。
像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,它要学习的专业课涉及到社会学、政治学、经济学、法学、管理学、心理学等等。
但每一门课又学的不深,所以看似学得很广,其实学得都不精。
当同学们去找工作的时候发现用人单位并不认可。
唯一的意义可能只有“考公”,因为它不少专业课的内容都在考公的范围之内。
但若是一个专业对于学生的意义只剩下“考公”,那被撤销也不足为奇了。
但是有些专业撤销也是出乎人的意料,比如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”和“信息与计算科学”这两个专业。
在不少人看来,信息、计算这些关键词,不该是就业的“法宝”吗?
其实,这俩专业已经被学生们吐槽已久。
很多学生表示,自己来读这个专业就是被它的名字骗进来的。
学了四年,不仅专业知识杂乱,学了很多又好像没学。
到找工作的时候还发现招聘信息的各种要求都无法胜任。
想考公务员,才发现自己学的专业其实不是计算机专业,而是数学专业,筛选完只剩下三不限岗位了,平均每个都有七八百人竞争。
想去企业,但编程能力不如计算机专业出身,统计分析能力也比不过正经统计学出身的。
兜兜转转最后还是转行。
那这也是一个统计意义身上的,如果你学习好,其实每一个方面都能跟专业出身的对比。
但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东边采一颗枣,西边摘一个瓜,最后什么东西都拿不到。
接下来我们根据所知道的就业率的统计来预估一下,大概哪些专业可能后面还会遇到生存的危机,给大家提个醒。(仅个人观点)
比如说工科类的,土木专业,就是建筑相关的专业,可能会危险。
因为现在的整个房地产行业是非常不景气的。
比如管理类的,市场营销专业,就感觉好像学了也是那么回事。
然后一些初中毕业生,土生土长的从市场出来的,自己摸索的也是这一回事。
虽然你有理论知识,但他们也有实战出的真知。
所以说专业壁垒就比较小。
又比如文学类的广告学、新闻学,就业率也是非常差的。
可能有些学校的一个班上真正就业的就是个位数。
但其实不管什么专业,我们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,读大学好像有点急功近利了。
以前我们定位大学教育是一个通才教育。
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人,为未来的发展打底子。
可问题是,人实在是太多了。
所以现在大学毕业了,最后很多人最后干的事情跟他学的专业没什么关系。
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,大学之前的安排过于理想化。
而大学现在实际的教学也存在着问题。
现在的大学课堂,上课的目的就是考试,而不是教学生具体找工作的内容。
在社会上,公司校招给学生offer,不是为了考试,而是干活的能力。
所以干活能力跟平时考试能不能关联的起来,就很重要。
大家未来一定要调整好。
虽然整体就业的大环境不好,但是我们也不能自暴自弃。
不管是什么专业,去考虑考虑怎么能侧重自己专业的特点,重点攻克其中的一部分,把它跟就业关联起来。
而大学教育之后也要继续做一些调整,努力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前能多学到一些技能。
正在研究redis,感谢,太赞了!!!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