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SI七层模型简单理解

08月04日 收藏 0 评论 5 java开发

OSI七层模型简单理解

转载声明:文章来源https://blog.csdn.net/weixin_39569611/article/details/81879266

转载: https://blog.csdn.net/yangpl_tale/article/details/49444699 



网络中的七层协议为:应用层、表示层、会话层、传输层、网络层、数据链路层、物理层。那么介绍一下在网络七层协议中传输数据时的工作原理是:
在数据的实际传输中,发送方将数据送到自己的应用层,加上该层的控制信息后传给表示层;表示层如法炮制,再将数据加上自己的标识传给会话层;以此类推,每一层都在收到的数据上加上本层的控制信息并传给下一层;最后到达物理层时,数据通过实际的物理媒体传到接收方。接收端则执行与发送端相反的操作,由下往上,将逐层标识去掉,重新还原成最初的数据。由此可见,数据通讯双方在对等层必须采用相同的协议,定义同一种数据标识格式,这样才可能保证数据的正确传输。
 

这个模型学了好多次,总是记不住。今天又看了一遍,发现用历史推演的角度去看问题会更有逻辑,更好记。本文不一定严谨,可能有错漏,主要是抛砖引玉,帮助记性不好的人。总体来说,OSI模型是从底层往上层发展出来的。

 这个模型推出的最开始,是是因为美国人有两台机器之间进行通信的需求。

需求1:-> 物理层Physical(以二进制数据形式在物理媒体上传输数据)

科学家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,两个硬件之间怎么通信。具体就是一台发些比特流,然后另一台能收到。于是,科学家发明了物理层:

主要定义物理设备标准,如网线的接口类型、光纤的接口类型、各种传输介质的传输速率等。它的主要作用是传输比特流(就是由1、0转化为电流强弱来进行传输,到达目的地后在转化为1、0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模转换与模数转换)。这一层的数据叫做比特。

需求2:->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(传输有地址的帧以及错误检测功能 )

现在通过电线我能发数据流了,但是,我还希望通过无线电波,通过其它介质来传输。然后我还要保证传输过去的比特流是正确的,要有纠错功能。

于是,发明了数据链路层:

定义了如何让格式化数据以进行传输,以及如何让控制对物理介质的访问。这一层通常还提供错误检测和纠正,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。

需求3:-> 网络层Network  (为数据包选择路由)

如果我有多台计算机,怎么找到我要发的那台?或者,A要给F发信息,中间要经过B,C,D,E,但是中间还有好多节点如K.J.Z.Y。我怎么选择最佳路径?这就是路由要做的事。

于是,发明了网络层。即路由器交换机那些具有寻址功能的设备所实现的功能。这一层定义的是IP地址,通过IP地址寻址。所以产生了IP协议。

需求4:-> 传输层Transport (提供端对端的接口协议,TCP/OCP等)

现在我能发正确的发比特流数据到另一台计算机了,但是当我发大量数据时候,可能需要好长时间,例如一个视频格式的,网络会中断好多次(事实上,即使有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,网络还是经常中断,只是中断的时间是毫秒级别的)。

那么,我还须要保证传输大量文件时的准确性。于是,我要对发出去的数据进行封装。就像发快递一样,一个个地发。

 例如TCP,是用于发大量数据的,我发了1万个包出去,另一台电脑就要告诉我是否接受到了1万个包,如果缺了3个包,就告诉我是第1001,234,8888个包丢了,那我再发一次。这样,就能保证对方把这个视频完整接收了。

例如UDP,是用于发送少量数据的。我发20个包出去,一般不会丢包,所以,我不管你收到多少个。在多人互动游戏,也经常用UDP协议,因为一般都是简单的信息,而且有广播的需求。如果用TCP,效率就很低,因为它会不停地告诉主机我收到了20个包,或者我收到了18个包,再发我两个!如果同时有1万台计算机都这样做,那么用TCP反而会降低效率,还不如用UDP,主机发出去就算了,丢几个包你就卡一下,算了,下次再发包你再更新。

TCP协议是会绑定IP和端口的协议,下面会介绍IP协议。

需求5:-> 会话层Session(解除与建立与别的接口的联系)

现在我们已经保证给正确的计算机,发送正确的封装过后的信息了。但是用户级别的体验好不好?难道我每次都要调用TCP去打包,然后调用IP协议去找路由,自己去发?当然不行,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自动收发包,自动寻址的功能。

于是,发明了会话层。会话层的作用就是建立和管理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。

需求6:-> 表示层Presentation(数据格式化,代码转换,数据加密)

现在我能保证应用程序自动收发包和寻址了。但是我要用Linux给window发包,两个系统语法不一致,就像安装包一样,exe是不能在linux下用的,shell在window下也是不能直接运行的。于是需要表示层(presentation),帮我们解决不同系统之间的通信语法问题。

需求7:-> 应用层Application(文件传输,电子邮件,文件服务,虚拟终端)

OK,传输的数据根据应用层的协议进行服务


记忆口诀 : 一个比较令人头疼的问题是如何不缺不漏而且按顺序记住这7层呢?脑动大开的网友给出了许多记忆口诀(不知道你喜欢哪个?):

1. All    People    Seem    To    Need   Data    Processing

2. Please   Do   Not   Tell   Stupid   People   Anything

3. Please   Do   Not   Take   Sales  People's   Advice


补充

Socket:

这不是一个协议,而是一个通信模型。其实它最初是伯克利加州分校软件研究所,简称BSD发明的,主要用来一台电脑的两个进程间通信,然后把它用到了两台电脑的进程间通信。所以,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进程间通信,不是什么高级的东西。主要做的事情不就是:

A发包:发请求包给某个已经绑定的端口(所以我们经常会访问这样的地址182.13.15.16:1235,1235就是端口);收到B的允许;然后正式发送;发送完了,告诉B要断开链接;收到断开允许,马上断开,然后发送已经断开信息给B。

B收包:绑定端口和IP;然后在这个端口监听;接收到A的请求,发允许给A,并做好接收准备,主要就是清理缓存等待接收新数据;然后正式接收;接受到断开请求,允许断开;确认断开后,继续监听其它请求。

可见,Socket其实就是I/O操作。Socket并不仅限于网络通信。在网络通信中,它涵盖了网络层、传输层、会话层、表示层、应用层——其实这都不需要记,因为Socket通信时候用到了IP和端口,仅这两个就表明了它用到了网络层和传输层;而且它无视多台电脑通信的系统差别,所以它涉及了表示层;一般Socket都是基于一个应用程序的,所以会涉及到会话层和应用层。

 

引用OSI七层模型:

C 5条回复 评论
博客园

只有懂得基本原理和协议规范的程序员才能摆脱搬砖码农这个束缚。

发表于 2023-06-14 21:00:00
0 0
墨色槐

有知道笔记在哪下载的吗,跪求老师笔记

发表于 2022-02-04 22:00:00
0 0
三缄

是道好题,会了这道就能举一反三

发表于 2021-09-13 16:40:00
0 0
Peach

千万别删等我进了阿里再删

发表于 2021-09-12 19:05:00
0 0
不闻不问不卑不亢

接口测试工具的话可以试试国产的接口测试工具apipost,使用起来很方便简介,不需要安装环境,全中文使用起来方便。下载地址:https://www.apipost.cn

发表于 2021-09-09 08:40:00
0 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