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)不要通过问答创建用户画像 通过调研去了解用户,从每种类型中抽取出典型特征,来形成用户画像。
理论是没错的,但在具体执行中,用户调研太急于为用户分类与贴标签,这样得到的用户特征很容易片面而不准确。
因为人有许多面,不同时间场合会表现出不同的自我描述,同时自我认知未必是准确的。
那么该如何创建用户画像呢?我认为比较恰当的做法是事先调研。
以社交阅读产品为例,通过用户账号可得知个人资料、加入时间、活跃程度、兴趣点、图书列表及购买情况、社交网络等。
还可以通过用户的微博、博客等了解更多用户的信息与兴趣。事先做好用户画像的功课能提高访谈的起点,有所侧重的提问,而不是对用户一无所知。
(2)不要询问偏量化的问题,多询问偏心理的问题 在调研中,不要提问一些占比分布,频度统计的问题。
一是因为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具体统计过时间、频率,只能大概估算;
二是因为普通用户只关注使用体验,对统计数字不敏感。所以最好不问过于量化的问题,如果要量化,用户数据和用户日志更能诚实准确的反应用户行为。
用户调研比起数据,更能反映的不是用户行为,而是用户心理,是用户在做出行为之前的一系列目的、动机、需求、感受、体验,更需要的不是做统计,而是引导用户讲故事。
我认为这样一些问题有助于引导用户讲故事并挖掘其心理:用户是如何知晓并到达产品的?用户会如何向别人形容产品特点?(自问:用户的形容与产品定位相符么?)对于用户哪些功能是基本需求和期望性需求?用户在什么情况下“想起并找到”该产品?用户感知到的与竞品的明显差异是什么?
(3)不要混淆个性与共性 一个用户的特征和想法是个性,不能代表全体用户。
分辨用户的个性与共性,能让调研结果不仅仅是一家之言,也能发掘用户的共同特征与普遍现象,从而作为产品决策的有力依据。
上次做这道也错了……